第十一个问题
GCT逻辑试题的难度如何? [例]* (中等,标准难度) 地球在其形成的早期是一个熔岩状态的快速旋转体,绝大部分的铁元素处于其核心部分;有一些熔液从这个旋转体的表面被抛出,后来冷凝形成了月球。 如果以上这种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正确,则最能支持以下哪一个结论? A.月球是唯一围绕地球运行的相当大的天体。 B.月球核心部分的含铁比例小于地球核心部分的含铁比例。 C.月球表面凝固是在地球表面凝固之后。 D.月球像地球一样具有固体的表层结构和熔岩状态的核心。 [例]* (易) 为了减肥,张女士在今年夏秋之交开始严格按规定服用减肥药物。但经过整个秋季三个月的疗程,她的体重反而又增加了5公斤。由此可见, 减肥药物是完全无效的。 以下哪项,如果是真的,最能削弱上述论证? (A)她服用的减肥药物价格昂贵。 (B)她服用的减肥药曾经申请国家专利。 (C)她服用的减肥药有合格证书。 (D)如果不服用药物,她的体重在秋季会增加10公斤。 答案是D。 [例]* (易) 某大学举办围棋比赛。在进行第一轮淘汰赛后,进入第二轮的6位棋手实力相当,不过,还是可以分出高下。在已经进行的两轮比赛中,棋手甲战胜了棋手乙,棋手乙战胜了棋手丙。明天,棋手甲和丙将进行比赛。 请根据题干,从逻辑上预测比赛结果: A、棋手甲肯定会赢 B、棋手丙肯定会赢 C、两人将战成平局 D、棋手甲很可能赢,但也可能输 答案是D。 [例]* 易 对世界文化的看法存在欧洲中心论的偏见。在文化轴心时期,每一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,每一中坚思想对世界文化都有它的贡献。中国的中坚思想是儒、道、墨兼而有之,以儒、道、墨为代表的诸子思想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。 以下哪项陈述是上述论证所依赖的假设? A、印度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。 B、希腊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。 C、中国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。 D、埃及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。 [例] (较难) 1-2基于以下题干: 一般认为,一个人80岁和他在30岁时相比,理解和记忆能力都显著减退。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,80岁的老人和30岁的年轻人在玩麻将时所表现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没有明显差别。因此,认为一个人到了80岁理解和记忆能力会显著减退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。 1.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最能削弱上述论证? A.玩麻将需要的主要不是理解和记忆能力。 B.玩麻将只需要较低的理解和记忆能力。 C.80岁的老人比30岁的年轻人有更多时间玩麻将。 D.玩麻将有利于提高一个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。 答案是B。 如果B项为真,则题干的论证难以有说服力。因为,例如,80岁的健康老人可以和年轻人一样轻松地提起一公斤大米,但由此不能得出结论,一个人到了80岁臂力并不显著减退,因为提起一公斤大米只需要较小的臂力。 其余各项均不能削弱题干。 1-2基于以下题干: 一般认为,一个人80岁和他在30岁时相比,理解和记忆能力都显著减退。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,80岁的老人和30岁的年轻人在玩麻将时所表现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没有明显差别。因此,认为一个人到了80岁理解和记忆能力会显著减退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。 2.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最能加强上述论证? A.目前30岁的年轻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,高于50年前的同龄人。 B.上述调查的对象都是退休或在职的大学教师。 C.上述调查由权威部门策划和实施。 D.记忆能力的减退不必然导致理解能力的减退。 答案是A。 如果A项为真,有利于说明,现在80岁的老人理解和记忆能力,高于他们30岁的时候。(由题干,目前80岁的老人和30岁的年轻人在玩麻将时所表现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没有明显差别;由A项,目前30岁的年轻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,高于50年前的同龄人。由此可推出,现在80岁的老人理解和记忆能力,高于他们30岁的时候。)这就超强地加强了题干的论证。 [例]* 这题难度如何? 一位编辑正在考虑报纸理论版稿件的取舍问题。有E、F、G、H、J、K六篇论文可供选择。考虑到文章的内容,报纸的版面等因素, (1)如果采用论文E,那么不能用论文F,但要用论文K; (2)只有不用论文J,才能用论文G或论文H; (3)如果不用论文G,那么也不用论文K; (4)论文E是向名人约的稿件,不能不用。 以上各项如果为真,下面哪项一定是真的? A.采用论文E,但不用论文H. B.G和H两篇文章都用。 C.不用论文J,但用论K D.G和J两篇文章都不用。 [例]* 这题难度如何?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。 以下哪(些)项符合上述断定: Ⅰ. 除非不是好士兵,否则一定想当将军。 Ⅱ. 除非想当将军,否则就不是好士兵。 Ⅲ. 除非是好士兵,否则就不想当将军。 Ⅳ. 除非不想当将军,否则就一定是好士兵。 A . 只有Ⅰ和Ⅱ。 B. 只有Ⅲ和Ⅳ 。 C . 只有Ⅰ和Ⅲ。 D. 只有Ⅱ和Ⅳ。 考前辅导的价值: 以上两题的解答是可程序化的,因而是容易的。 第十二个问题 如何应对分析性推理 ( 拖题 )? 第十三个问题 什么是GCT逻辑试题的基本结构? 结构: 题干 问题 单选 选项 复选 题干可以陈述一个论证,问题则涉及如何评价、如何加强或削弱这一论证; 题干也可以陈述若干断定,问题则涉及依据题干的断定能推出何种结论; 题干也可以是一段思想表述,问题则涉及如何准确理解题干所表述的思想内容; 题干也可以是一段有逻辑漏洞的表述,问题则涉及如何确定或比较此种逻辑错误,等等。 答案选项要求考生选择对问题的恰当回答。 题干有一定的文字长度和信息量,有的则有较长的文字和较大的信息量。GCT逻辑试题的测试目标之一,是考生对于文字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。因此,考生首先受到挑战的是,如何迅速准确地理解并恰当整理题干的文字信息,其次才是基于之上如何正确地逻辑思考。 题干的内容涉及自然、社会、人文和思维各个领域,但只假设考生具备相关领域的常识,并不要求,事实上也不测试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。 GCT逻辑试题是单项选择题,作为答案的选项满足两个条件:第一,正确性;第二,唯一性。所谓正确性是指,答案是对问题的正确回答;所谓唯一性是指,不存在其它选项是对问题的正确回答。如果对同一道试题,我们感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都满足正确性,那么最大的可能是遇到了干扰项,即似乎成立但实际上不成立的选项。 下例是复选题。 [例] 没有人爱每一个人;牛郎爱织女;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。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,则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? Ⅰ 每一个人都爱牛郎。 Ⅱ 每一个人都爱一些人。 Ⅲ 织女不爱牛郎。 A.仅Ⅰ; B.仅Ⅲ; C.仅Ⅰ和Ⅲ ; D.Ⅰ、Ⅱ和Ⅲ。 解析:答案:A 从"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",加上备选项Ⅰ"每一个人都爱牛郎",就会得出"织女爱每一个人",而这与题干中给定的条件"没有人爱每一个人"矛盾。所以,Ⅰ不可能为真。 其余各项可能为真。 一道试题只有一个问题。通常不同的试题基于不同的题干;但也有两道或两道以上的试题基于同一题干。 第十四个问题 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和理解题干? 抓住关键性概念 注意区分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 在相关信息中,抓住关键信息 下例说明,注意区分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,注意抓住关键信息,对于快速准确地阅读和理解题干的意义。 [例]* 评论家:官方以炮仗伤人、引起火灾为理由禁止春节在城里放花炮,而不是想方设法做趋利避害的引导,这里面暗含着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歧视。吸烟每年致病或引起火灾者,比放花炮而导致的损伤者要多得多,为何不禁?禁放花炮不仅暗含着文化歧视,而且将春节的最后一点节日气氛清除殆尽。 以下哪项陈述是这位评论家的结论所依赖的假设? A.诸如贴春联、祭祖、迎送财神等烘托节日气氛的习俗在城里的春节中已经消失。 B.诸如吃饺子、送压岁钱等传统节日内容在城里的春节中依然兴盛不衰。 C.诸如《理想国》、《黑客帝国》中的纯理性人群不需要过有浪漫气氛的节日。 D.诸如端午、中秋、重阳等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不是官方法定的节日。 题干概括: 禁放花炮将春节的最后一点节日气氛清除殆尽。所以,不应禁止… 以下哪项陈述是这位评论家的结论所依赖的假设? A.诸如贴春联、祭祖、迎送财神等烘托节日气氛的习俗在城里的春节中已经消失。 B.诸如吃饺子、送压岁钱等传统节日内容在城里的春节中依然兴盛不衰。 C.诸如《理想国》、《黑客帝国》中的纯理性人群不需要过有浪漫气氛的节日。 D.诸如端午、中秋、重阳等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不是官方法定的节日。 答案是A。 题干中评论家在结论中断定,放花炮是春节的最后一点节日气氛。这显然假设,诸如贴春联、祭祖、迎送财神等烘托节日气氛的习俗在城里的春节中已经消失。 [例] 区别于知识型考试,能力型考试的理想目标,是要把作为短期行为的应试辅导对于成功应试所起的作用,降低到最低限度。能力型考试从理念上不认同应试辅导。某地的一项调查表明,参加各种MBA考前辅导班的考生的实际考试平均成绩,反而低于未参加任何辅导的考生。因此,考前辅导不利于MBA考生的成功应试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能削弱上述论证? Ⅰ 参加考前辅导而实考成绩较差的考生,如果不参加考前辅导,其实考成绩会更差。 Ⅱ 未参加考前辅导而实考成绩较好的考生,如果参加考前辅导,其实考成绩会更好。 Ⅲ 基础较差的考生更会选择考前辅导。 A.仅Ⅰ和Ⅲ。 B.仅Ⅱ和Ⅲ。 C.仅Ⅰ和Ⅱ。 D.Ⅰ、Ⅱ和Ⅲ。 答案:D [例] 美国法律规定,不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,坐在行驶的小汽车中必须系好安全带。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。其理由是,每个人都有权冒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,只要这种风险不会给别人带来损害。因此,坐在汽车里系不系安全带,纯粹是个人的私事,正如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炒股,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攀岩纯属他个人的私事一样。 以下哪项,如果为真,最能对上述反对意见提出质疑? A.尽管确实为了保护每个乘客自己,而并非为了防备伤害他人,但所有航空公司仍然要求每个乘客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系好安全带。 B.汽车保险费近年来连续上涨,原因之一,是由于不系安全带造成的伤亡使得汽车保险赔偿费连年上涨。 C.在实施了强制要求系安全带的法律以后,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明显下降。 D.炒股或攀岩之类的风险是有价值的风险,不系安全带的风险是无谓的风险。 答案是B。 如果B项为真,则说明不系安全带不是汽车主的纯个人私事,它引起的汽车保险费的上涨损害了全体汽车主的利益。这就对题干中的反对意见提出了有力的质疑。 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有力的质疑。■ 显然,在上题中,题干的关键信息是:反对意见认为,坐在汽车里系不系安全带,纯粹是个人的私事。 [例] 土耳其自1987年申请加入欧盟,直到目前双方仍在进行艰难的谈判。从战略上考虑,欧盟需要土耳其,如果断然对土耳其说"不",欧盟将会在安全、司法、能源等方面失去土耳其的合作。但是,如果土耳其加入欧盟,则会给欧盟带来文化宗教观不协调、经济补贴负担沉重、移民大量涌入冲击就业市场等一系列问题。 以下哪项结论可以从上面的陈述中推出? A、从长远看,欧盟不能既得到土耳其的全面合作,又完全避免土耳其加入欧盟而带来的困难问题。 B、如果土耳其达到了欧盟设定的政治、经济等人盟标准,它就能够加入欧盟。 C、欧盟或者得到土耳其的全面合作,或者完全避免土耳其加入欧盟而带来的麻烦。 D、土耳其只有3%的国土在欧洲,多数欧洲人不承认土耳其是欧洲国家。 题干概括: 拒绝土耳其 ? 不能全面合作 接纳土耳其 ? 面临一系列问题 分析: 因为"拒绝土耳其"和"允许土耳其"必居其一,所以… 答案是A。 A、从长远看,欧盟不能既得到土耳其的全面合作,又完全避免土耳其加入欧盟而带来的困难问题。 第十四个问题 如何应对干扰项? 如果对同一道试题,我们感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都满足正确性,那么最大的可能是遇到了干扰项,即似乎成立但实际上不成立的选项。 不一定每道试题都有干扰项。但确实有许多试题有干扰项。有的题可能有多个干扰项。设计干扰项,是许多试题制作的一项重要内容,目的在于提高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。 干扰项的识别、分析和排除因题而异。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。 [例] 某实验室一共有3种类型的机器人,A型能识别颜色、B型能识别形状,C型既不能识别颜色也不能识别形状。实验室用红球、篮球、红方块和蓝方块对机器人1号和2号进行实验,命令它们拿起红球,但1号拿起了红方块,2号拿起了篮球。 根据上述实验,以下哪项断定一定为真? A.1号和2号都一定是C型。 B.1号和2号中有且只有一个是C型。 C.1号是A型且2号是B型。 D.1号不是B型且2号不是A型。 E.1号可能不是A、B、C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。 C.1号是A型且2号是B型。 D.1号不是B型且2号不是A型。 正确答案是D。 指令是拿起红球。 1号拿起了红方块,足以说明1号不能识别形状;2号拿起了篮球,足以说明2号不能识别颜色。 答案为什么不是C项? 1号拿起了红方块,足以说明1号不能识别形状,但不足以说明1号能识别颜色。 [例] 据《科学日报》消息,1998年5月,瑞典科学家在有关研究中首次提出,一种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,只有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。 如果《科学日报》的上述消息是真实的,那么,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? Ⅰ 1997年4月,芬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提出过,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,除了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,不可能在其他对象中提取。 Ⅱ 荷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证明,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,并不能提取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,这种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。 Ⅲ 著名的苏格兰医生查理博士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证明,该微量元素对防治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殊功效。 A.只有 Ⅰ。 B.只有 Ⅰ和Ⅱ。 C.只有 Ⅰ和Ⅲ。 D.Ⅰ、Ⅱ和Ⅲ。 [ ] 据《科学日报》消息,1998年5月,瑞典科学家在有关研究中首次提出,一种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,只有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。 题干概括:Who(何人) When(何时) What(何种观点) 如果《科学日报》的上述消息真实,那么,以下哪项不可能真实? Ⅰ 1997年4月,芬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提出过,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,除了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,不可能在其他对象中提取。 Ⅱ 荷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证明,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,并不能提取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,这种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。 Ⅲ 著名的苏格兰医生查理博士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证明,该微量元素对防治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殊功效。 答案A。 解析: Ⅰ不可能是真实的。因为由题干,上述观点,是瑞典科学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,因此,芬兰科学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经提出过。 Ⅱ 和 Ⅲ都可能是真的。因为题干只是断定,《科学日报》登载的消息是真实的,而没有断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学家的观点是成立的。■ 在此题中,如果混淆了消息的真实性,和消息中提到的观点的真理性这两个不同概念,就会选择D项。因此,D项是干扰项。 [例]* 市妇联对本市8100名9到12岁的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。统计显示:75%的孩子"愿意写家庭作业",只有12%的孩子认为"写作业挤占了玩的时间"。对于这些"乖孩子"的答卷,一位家长的看法是:要么孩子们没有说实话,要么他们爱玩的天性已经被扭曲了。 以下哪一项陈述是这位家长的推论所依赖的假设? A.要是孩子们能实话实说,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表示"愿意写家庭作业",而只有很少的孩子认为"写作业挤占了玩的时间"。 B.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下,孩子们已经认同了"好学生、乖孩子"的心理定位,他们已经不习惯于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。 C.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孩子们整天埋头学习,逐渐习惯了缺乏娱乐的生活,从而失去了爱玩的天性。 D.与写家庭作业相比,天性爱玩的孩子们更喜欢玩,而写家庭作业肯定会减少他们玩的时间。 前提:"愿意写家庭作业"的占75%,认为"写作业挤占了玩的时间"只占12% 结论:要么孩子们没有说实话,要么他们爱玩的天性已经被扭曲了。 上述前提显然不能直接推出上述结论。 问:假设哪一项能使这一推论成立? A.要是孩子们能实话实说,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表示"愿意写家庭作业",而只有很少的孩子认为"写作业挤占了玩的时间"。 B.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下,孩子们已经认同了"好学生、乖孩子"的心理定位,他们已经不习惯于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。 C.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孩子们整天埋头学习,逐渐习惯了缺乏娱乐的生活,从而失去了爱玩的天性。 D.与写家庭作业相比,天性爱玩的孩子们更喜欢玩,而写家庭作业肯定会减少他们玩的时间。 答案是D。 对于75%的孩子表示"愿意写家庭作业"的调查结果,家长认为有两种可能的原因:第一,没有说实话;第二,说的是实话,这说明他们爱玩的天性被扭曲了。家长这两个关于原因的推论,显然都基于同一个假设:与写家庭作业相比,天性爱玩的孩子们更喜欢玩。 如果假设A项,则会推出:表示"愿意写家庭作业"的孩子一定没有说实话,这并不是家长的结论。因此,A项并不是所依赖的假设。 [例] 海拔越高,空气越稀薄。因为西宁的海拔高于西安,因此,西宁的空气比西安稀薄。 以下哪项中的推理与题干的最为类似? A.一个人的年龄越大,他就变得越成熟。老张的年龄比他的儿子大,因此,老张比他的儿子成熟。 B.一颗树的年头越长,它的年轮越多。老张院子中槐树的年头比老李家的槐树年头长,因此,老张家的槐树比老李家的年轮多。 C.今年马拉松冠军的成绩比前年好。张华是今年的马拉松冠军,因此,他今年的马拉松成绩比他前年的好。 D.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,产品质量越高并且广告投入越多,产品需求就越大。甲公司投入的广告费比乙公司的多,因此,对甲公司产品的需求量比对乙公司的需求量大。 [ ] 海拔越高,空气越稀薄。因为西宁的海拔高于西安,因此,西宁的空气比西安稀薄。 以下哪项中的推理与题干的最为类似? A.一个人的年龄越大,他就变得越成熟。老张的年龄比他的儿子大,因此,老张比他的儿子成熟。 B.一颗树的年头越长,它的年轮越多。老张院子中槐树的年头比老李家的槐树年头长,因此,老张家的槐树比老李家的年轮多。 答案是B。 为什么不选A?(题干和B项的推理一定成立;A项的推理不一定成立。为什么?) [ ] 在接受治疗的腰肌劳损患者中,有人只接受理疗,有人接受理疗与药物双重治疗。前者可以得到与后者相同的预期治疗效果。对于上述接受药物治疗的腰肌劳损患者来说,此种药物对于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是不可缺少的。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,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? Ⅰ 对于一部分腰肌劳损患者来说,要配合理疗取得治疗效果,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。 Ⅱ 对于一部分腰肌劳损患者来说,要取得治疗效果,药物治疗不是不可缺少的。 Ⅲ 对于所有腰肌劳损患者来说,要取得治疗效果,理疗是不可缺少的。 A.只有Ⅰ。 B. 只有Ⅰ和Ⅱ。 C. Ⅰ、Ⅱ和Ⅲ。 D. Ⅰ、Ⅱ和Ⅲ都不一定为真. 答案是B。 第十六个问题 如何理解"如果为真" ? GCT逻辑试题的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: "如果上述断定为真,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?" 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(最)能支持(削弱)上述论证?" 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(最)能合理地解释上述现象?" "如果为真",是试题问句中一个最常用的关键词。正确理解这个关键词很重要。 "如果上述断定为真,则…"的含义是:第一,并不承诺上述断定是真的,也就是说,即使在提问者看来,上述断定事实上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假的;第二,相关的讨论以"上述断定为真"作为假设或前提,不论这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、常识或相关知识。 这里可能存在两种情况:第一种情况,这种假设符合或者至少没有理由认为违反实际、常识或相关知识。在这种情况下,问题就很自然,不会干扰正确思考。第二种情况,这种假设明显违反常识或相关知识。在这种情况下,问题就会变得不自然,就可能干扰正确思考。 [例] 有个叫艾克思的瑞典人最近发明了永动机。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,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? A.由于永动机违反科学原理,上述断定不可能为真。 B.所有的瑞典人都没有发明永动机。 C.有的瑞典人没有发明永动机。 D.有的瑞典人发明了永动机。 答案是D。■ 上题题干的断定违反科学常识,因而不可能是真的。但如果假设题干为真,只能推出D项一定为真,不能推出其它项一定为真。例如,A项显然事实上是真的,但不能从题干推出。 [例] 每一个实数表示且只表示一个时刻。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,则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? Ⅰ 存在两个实数表示同一时刻。 Ⅱ 有的时刻没有实数加以表示。 Ⅲ 存在一个实数表示不同的时刻。 A.只有Ⅰ。 B.只有Ⅱ。 C.只有Ⅲ。 D.Ⅰ、Ⅱ和Ⅲ。 解析:答案是C。 Ⅰ可能是真的。因为"存在两个实数表示同一时刻"并不构成对"每一个实数表示且只表示一个时刻"的否定。 Ⅱ可能是真的。同样因为"有的时刻没有实数加以表示"并不构成对"每一个实数表示且只表示一个时刻"的否定。 Ⅲ不可能是真的。因为如果"存在一个实数表示不同的时刻"是真的,则"每一个实数表示且只表示一个时刻"就不可能是真的。 可以设想有一群男孩和一群女孩,对于他们,如果事实上"每一个男孩都喜欢且只喜欢一个女孩",则"存在两个男孩喜欢同一个女孩"可能是真的;"有的女孩没有男孩喜欢"也可能是真的;而"存在一个男孩喜欢不同的女孩"就不可能是真的。■ 事实上实数和时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,即每一个实数表示且只表示一个时刻,并且每一个时刻都有并且只有一个实数表示。但题干只断定:每一个实数表示且只表示一个时刻;并没有断定:每一个时刻都有并且只有一个实数表示。因此,如果题干为真,Ⅱ的断定"有的时刻没有实数加以表示"可能为真,尽管事实上它不可能为真。 第十七个问题 如何理解"能"和"最能"? 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能支持上述论证?" 这一提问方式可用于单选题,也可以用于复选题。用于单选题时,在诸选项中,只有一个支持题干。解答这类试题可运用排除法。用于复选题时,可以有不只一个复选项支持题干,解答这类试题时,排除不支持题干的复选项,全部选择支持题干的复选项,不必在排除后的复选项间进行支持力度的比较。 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最能支持上述论证?" 这一提问方式只用于单选题。这一提问方式说明,在诸选项中,可以不只一个支持题干的论证。解答这类试题,在排除不能支持题干的选项后,如果能够支持题干的选项不只一个,那还需在它们之间进行支持力度的比较,选择支持力度最大的作为答案。 注意,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最能支持上述论证?"以此种方式提问的试题,在诸选项中,可以不只一个支持题干的论证。这里所说的"可以不只一个",并不排斥"只有一个"。很多以此种方式提问的试题,在诸选项中,事实上只有一个支持题干的论证。 [例] 在美国,实行死刑的州,其犯罪率要比不实行死刑的州低。因此,死刑能够减少犯罪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能质疑上述推断? A.犯罪的少年,较之守法的少年更多出自无父亲的家庭。因此,失去了父亲能够引发少年犯罪。 B.美国的法律规定了在犯罪地起诉并按其法律裁决,许多罪犯因此经常流窜犯罪。 C.在最近几年,美国民间呼吁废除死刑的力量在不断减弱,一些政治人物也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在竞选中承诺废除死刑了。 D.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,监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酝酿进一步犯罪的温室。 解析:正确答案B。 如果B项真,则可以认为,许多罪犯,为了躲避死刑的风险,宁愿采取流窜作案的方式,选择不实行死刑的州作案。这样,虽然实行死刑的州犯罪率因此下降,但全美国的犯罪率并没有下降。所以不能由此得出死刑能够减少犯罪的结论。 其余各项均不能质疑题干的推断。■ 该题的提问方式是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能…?" 这是一道单选题。 [例] 去年,冈比亚从第三世界国际基金会得到了25亿美元的贷款, 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%;今年,冈比亚向第三世界国际基金会提出两倍于去年的贷款要求,它的领导人并因此期待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增加10%。但专家们认为, 即使上述贷款要求得到满足,冈比亚领导人的期待也很可能落空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能支持专家们的意见? Ⅰ.去年该国5%的GNP增长率主要得益于农业大丰收,而这又主要是难得的风调雨顺所致。 Ⅱ.冈比亚的经济还未强大到足以吸收每年30亿美元的外来资金。 Ⅲ.冈比亚不具有足够的重工业基础以支持每年6%以上GNP增长率。 A. 仅Ⅰ和Ⅱ。 B. 仅Ⅰ和Ⅲ。 C. 仅Ⅱ和Ⅲ D.Ⅰ、Ⅱ和Ⅲ。 答案是D。 该题的提问方式是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能…?" 这是一道复选题。 [例] 今年春节期间,B市没有一个市民因为燃放烟花炮竹而受到警方拘禁或传讯。这说明,B市关于严禁燃放烟花炮竹的法令得到了完全的实施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最能质疑上述论证? A.大年初一凌晨,市民老张家的玻璃窗被邻居燃放的炮竹震碎。 B.警方得到可靠举报,春节前夕,B市的几个地下窝点生产了大量的烟花炮竹。 C.春节期间,警方收到十几个关于有人燃放烟花炮竹的电话举报。 D.春节期间,B市多处出现火警。 解析:答案是A。 B市关于严禁燃放烟花炮竹的法令得到了完全的实施,意味着B市没有一个人违禁燃放烟花。题干由B市没有一个市民因为燃放烟花炮竹而受到警方拘禁或传讯,就得出结论,B市关于严禁燃放烟花炮竹的法令得到了完全的实施。这个论证可被质疑的地方显然很多。 各选项的断定如果为真,都能对题干的论证提出质疑,但力度最大的是A,因为它断定的情况构成了对题干结论的直接否定。其余各项的力度都不如A。例如,D项断定的火警,不一定是燃放烟花所致;C项断定的电话举报,不一定属实;B项断定的地下窝点生产的烟花炮竹,不一定就销售出去;销售出去,也不一定燃放。 该题的提问方式是"以下哪项如果为真,最能…?"这自然只能是一道单选题。 第十八个问题 什么是可行的解题一般要领? 从实际情况出发,恰当分配用于逻辑应试的时间,即恰当确定逻辑部分在整个GCT考试中的用时比例。如果必要,可占用一些其它科目的时间,但要做到刻刻心中有数,不可过多占用,盲目占用。 先答最前面的若干题。一般地说,难题不会排在最前面的若干题。 优先答多道试题基于同一题干的试题。 优先答题干简短的试题。 优先答熟悉的试题。所谓熟悉,是指或者在练习中已解答过的,或者虽然没解答过,但对试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已明显了解的。 把直觉和思考结合起来,以缩短答题时间。通过大量解题来提高敏锐的直觉。多做规范的模拟试题,有利于提高此种直觉。 碰到难题,先放一放。 知识-能力型试题涉及相关逻辑知识,但解题不一定要运用相关知识。对任一试题,即使是知识-能力型试题,首先把它作为能力型的来思考,除非发现有必要思考相关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。 能力型试题是能力型考试逻辑试题的主要部分,一般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或技巧,解题一定从对具体试题的具体思考出发,不要从所谓的技巧模式出发。 如果题干较长,可先读问题,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题干。 备考解题,既要有选择思考(为什么选择某项为答案),又要有排除思考(为什么不选择其它项为答案);实考解题,尽可能既要有选择思考,又要有排除思考,特别是对于有干扰项的试题。 第十九个问题 什么是必要的解题辅助方法? 有两种解题辅助方法,一种称为欧拉图示法,另一种可称为表格法,可以明显有助于解题思路的清晰化。 先通过例题说明。后面的相关部分有进一步的讨论。 下例用的是欧拉图示法。 [例] 1-2基于以下题干: 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,都办理了暂住证;所有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员,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;有些安徽来京打工人员当上了门卫;有些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也当上了门卫;所有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都未获得就业许可证。 1.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,则除了以下哪项,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? A.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。 B.没有一个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办理了暂住证。 C.有些安徽来京打工人员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。 D.有些门卫没有就业许可证。 (答案是C) 2.以下哪个人的身份,不可能符合上述题干所作的断定? A.一个获得了就业许可证的人,但并非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。 B.一个获得了就业许可证的人,但没有办理暂住证。 C.一个办理了暂住证的人,但并非是安徽来京打工人员。 D.一个办理了暂住证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。 (答案是D) 解析:题干的条件可以下图刻划。依据下图可清晰准确地解答该题。 就业证 暂住证 安徽人 门卫 武校学员 [例] 刘健、马明、张益三个男生各有一个妹妹,这天,六个人一起打乒乓球,进行的是男女混合双打,并且规定,兄妹两人不搭伴。 第一盘对局情况是:刘健和小萍对张益和小英。 第二盘对局情况是:张益和小红对刘健和马明的妹妹。 根据上述条件,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? A. 刘健和小红、马明和小英、张益和小萍各是兄妹。 B. 刘健和小英、马明和小萍、张益和小红各是兄妹。 C. 刘健和小萍、马明和小英、张益和小红各是兄妹。 D. 刘健和小红、马明和小萍、张益和小英各是兄妹。 答案是A。 ① 第一盘对局:由刘键和小萍是搭伴,可知刘键的妹妹不是小萍;由张益和小英是搭伴,可知张益的妹妹不是小英。 ② 第二盘对局:由张益和小红是搭伴,可知张益的妹妹不是小红;由刘键和马明的妹妹是搭伴,可知马明的妹妹不是小红。 ③ 由张益的妹妹不是小英和小红,可知张益的妹妹是小萍;由小红不是张益和马明的妹妹,可知小红是刘健的妹妹。 ④ 由小红是刘健的妹妹,可知小英不是刘健的妹妹。由小萍是张益的妹妹,可知小萍不是马明的妹妹。 ⑤由小英不是张益和刘健的妹妹,可知小英是马明的妹妹。(或者:由小红和小萍马明的妹妹,可知小英是马明的妹妹。) 可借助以下表格解题,其中,√和×分别表示是或不是兄妹关系。数字表示推断的步骤: 小英 小红 小萍 刘健 × ④ √ ③ × ① 马明 √ ⑤ × ② × ④ 张益 × ① × ② √ ③ 第二十个问题 如何发现"解题之扣" ? [例] 储存在专用电脑中的某财团的商业核心机密被盗窃。该财团的三名高级雇员甲、乙、丙三人涉嫌被拘审。经审讯,查明了以下事实: 第一, 机密是在电脑密码被破译后窃取的;破译电脑密码必须受过专门训练。 第二, 如果甲作案,那么丙一定参与。 第三, 乙没有受过破译电脑密码的专门训练。 第四, 作案者就是这三人中的一人或一伙。 从上述条件,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? A.作案者中有甲。 B.作案者中有乙。 C.作案者中有丙。 D.作案者中有甲和丙。 储存在专用电脑中的某财团的商业核心机密被盗窃。该财团的三名高级雇员甲、乙、丙三人涉嫌被拘审。经审讯,查明了以下事实: 第一, 机密是在电脑密码被破译后窃取的;破译电脑密码必须受过专门训练。 第二, 如果甲作案,那么丙一定参与。 第三, 乙没有受过破译电脑密码的专门训练。 第四, 作案者就是这三人中的一人或一伙。 从上述条件,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? A.作案者中有甲。 B.作案者中有乙。 C.作案者中有丙。 D.作案者中有甲和丙。 此题之"扣"是:假设丙没作案… 答案是C。 假设丙没作案,则甲没作案,则作案的是乙;又乙没有受过破译电脑密码的专门训练,不具备单独作案的条件。因此,三人中无人作案,与条件矛盾。因此,假设不成立。作案者中一定有丙。
|